《长寿远安》|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6-04 14:42:22
  • |
  • 作者:远安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43次



2b7f2d354aa561bebb413a96cc1bfa8.jpg?v=1757808480571

在远安的青山绿水间,藏着怎样的长寿密码?


近日,《长寿远安》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我县召开,这本书由100余名志愿者踏遍50多个行政村、跋涉万余里写成,系统挖掘了全县65位乡村长寿老人的生活日常与家庭故事。


这本书既展现远安青山绿水间的养生智慧——从田间劳作的自然哲学到粗茶淡饭的饮食之道,更记录尊老爱老的家风传统与社会各界共筑的文化保护合力。


图片
图片
《长寿远安》
远安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编著

本书通过“烽火岁月”“桃李芬芳”“田园牧歌”三大篇章,串联起战争年代的热血、教育医疗的坚守、乡土生活的智慧,最终汇集成一部关于“如何好好活着”的民间百科全书。


当“长寿”不再是个体现象,而是被山水滋养、被人文浸润的集体叙事,书中每一页都在诉说:一方水土如何孕育生命的绵长,又如何让“长寿”成为刻进城市肌理的文明符号。这里的“长寿”,早已超越了年龄数字,成为自然滋养、人文浸润与精神韧性的共生结晶。




PART01     烽火岁月:苦难淬炼出的生命韧性

本篇收录了多位老兵的故事:守卫南海的邓明礼、在上甘岭597.9高地反击战中英勇杀敌的彭守政、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中受到表彰的徐从泰…… 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
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挺过生死,却在和平年代以知足、感恩为信条。他们的经历印证了:真正的长寿,始于对信仰的坚守和对苦难的超越。那些泛黄的记忆不仅是历史证词,更是“精神强健”成就“身体长寿”的鲜活注脚。




PART02    桃李芬芳:知识与仁心的岁月沉淀

教师陈万本谈“教坛楷模的长寿观”,乡村医生冯举财用草药守护一方健康,接生员章茹秀迎接370多个新生命……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这些扎根基层的“知识传递者”,将职业使命融入生命历程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长寿的秘诀,藏在“一生践行入党誓词”的赤诚里,在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坚信中,更在“为他人付出”的满足感中——当生命与责任、奉献相连,时光便有了温柔的重量。




PART03    田园牧歌:乡土生活的哲学诗

从“漳河岸边双寿星”陈升杰、邓之兰的相濡以沫,到“四世同堂其乐融融”的孙永兰,再到“心宽德厚寿元高”的望文秀……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这些田间地头的老人,用最质朴的生活智慧诠释长寿:勤劳如“风中的芦苇”徐桂英,知足如“无求便是安心法”的黄美玲,豁达如“笑面以对历风雨”的胡启秀。


远安的山水滋养了他们的身体,而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、春种秋收的时序节奏、邻里守望的温情,更构筑了他们的精神原乡。


远安的长寿老人,是时光的幸存者,更是生活的哲学家。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,却在柴米油盐、风雨坎坷中,教会我们:所谓“长寿”,不过是对生命的热爱,对土地的敬畏,对他人的善意,在岁月里酿成的一坛陈酒。翻开这本书,你收获的不仅是“如何长寿”,更是“如何让生命值得长寿”。




PART04    不止于故事

附录《远安县受访长寿老人数据分析》以科学视角总结长寿共性,数据与故事相互印证。“长寿”是自然环境(青山绿水、富硒土壤)、生活方式(清淡饮食、规律作息)、人文生态(孝道传承、社群支持)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
此外,“地方文化”“美丽远安”等篇章勾勒出嫘祖故里的文化底蕴——嫘祖“勤慧”精神、楚文化的坚韧基因,早已融入远安人的血脉,成为长寿的隐性密码。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巍巍鸣凤山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远安花鼓戏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社会公益活动

image.png?v=1757808480571

远安瓦仓大米



《长寿远安》这本书的真正价值,或许在于为每个读者打开一扇窗:既能看见远安老人笑谈岁月的从容,也能读懂一座城对“人与山水共生、代际温情相传”的坚守。


这是一次关于长寿的探寻,更是一场关于文化、生态与生活的深度对话——翻开它,让远安的长寿故事,成为你我理解“何为理想生活”的启示。



END



PS:目前《长寿远安》已在馆完成采编上架,欢迎广大读者前来借阅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