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,水墨画风的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以黑马之姿横扫暑期档。影片中四个底层小妖怪假扮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,看似荒诞,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每个普通人的困境:我们都在各自的“浪浪山”里挣扎——被规则束缚,被期待裹挟,一边渴望突围,一边又怕前路茫茫。影片中那句“长生不老不是终点,走在路上的自己才是。”让人反复琢磨。今天小图整理了几本书,从这群小妖怪的故事里看人生:即使是普通人,也有翻山的勇气。
01“撕碎”标准答案:对“应该”说不
小猪妖在浪浪山的日子,像极了被按在轨道上的陀螺:大王让刷锅就刷锅,让做箭就做箭,他本可以跟着大家混日子,却偏要琢磨“怎么让箭飞得更远”,正是这股劲儿恰恰是破局的开始——规则从来不是天条,“大家都这样”不代表“就该这样”。
《海鸥乔纳森》
[美]理查德·巴赫
多数海鸥忙着抢岸边的面包屑,乔纳森偏要练“贴着海面飞”的绝技。族群骂他“疯了”,可乔纳森说:“飞翔不是为了吃,是为了飞翔本身。”这像极了电影里小猪妖偷偷给竹箭加羽毛的样子。熊教头说“按规矩做”,他偏觉得“这样能飞得更远”。
《无声告白》
[美]伍绮诗
莉迪亚被父母逼着“活成他们没做到的样子”,最后不堪重负。就像浪浪山的小妖怪们,被“必须成大妖”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。书里说:“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” 小妖怪们最后选择保护村民,而非抢唐僧肉,或许就是想通了:活成别人眼里的“对”,不如活成自己心里的“值”。
02 成不了“齐天大圣”又如何?:成为自己的英雄
小妖怪们最后没成“大英雄”,甚至变回了懵懂小兽,可村民记得“有群小妖怪保护过我们”。“有用”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“厉害”,而是认真活过的痕迹。
《斯通纳》
[美]约翰·威廉斯
斯通纳一辈子就是个普通教授:婚姻失败,评不上正教授,像极了“没出息”的小妖怪。可他守着讲台30年,把莎士比亚讲给一届届学生听,像颗沉默的星,不亮,却一直发光。书里说:“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,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。” 就像刺猬精最后扎向妖怪的那根刺——平凡从不是“平庸”,是在自己的角落里认真发光。
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
[美]贝蒂·史密斯
弗兰西在贫民窟长大,捡垃圾换面包,却每天雷打不动读一页书、写一个故事。她没什么“天赋”,却靠这点“执念”走出了布鲁克林——就像小妖怪们,没金睛火眼,却敢说“我想试试”。生活从不是“非成大器不可”,是像弗兰西那样:就算在泥里,也敢种棵树;像小妖怪那样:就算成不了齐天大圣,也敢做个“保护村民的小妖”。
03 没翻过浪浪山:敢试,就不算输
小妖怪们最后没能“赢”,甚至变回了最初的样子。可他们冲向黄眉怪的瞬间,已经比“长生不老”更动人——“翻山”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翻过去”,而是“我敢试”。
《西西弗神话》
[法]阿尔贝·加缪
西西弗被罚永远推石上山,石头滚下来,他就再推上去。加缪却说:“他是幸福的,因为他的努力本身就是意义。”这多像小妖怪们:明知打不过黄眉怪,明知改变不了“取经剧本”,还是要冲。原来“翻山”的意义从来不是“翻过去”,是“我敢试”;不是“成英雄”,是“我活过”。
《我与地坛》
史铁生
史铁生在轮椅上想了十年“人为什么要活着”,最后在地坛的草木里想通了:死是迟早的事,不如好好活。就像小妖怪们,知道“可能失败”,还是要试试——因为“怕输”比“输了”更可惜。浪浪山永远有爬不完的坡,可那些“敢试”的勇气,早已把我们变成了“更好的自己”。
或许我们永远成不了“齐天大圣”,
但能做那个敢说“我想离开浪浪山”的小妖怪
这就够了。